
“医育结合照护服务系统”是指将医疗卫生服务与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深度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服务体系,旨在通过整合医疗、保健、教育等资源,为0-3岁婴幼儿提供科学、安全、专业的健康管理和早期发展支持。其核心是通过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的协作,实现“医疗护航养育、养育融入医疗”的闭环服务模式。主要目标是为了降低婴幼儿发育风险,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提升照护能力,降低家庭“不敢托”的焦虑;推动托育服务从“看护型”向“医疗专业化”升级,助力“幼有善育”目标。
中国相关政策法规与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 号)首次提出 “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要求托育机构与妇幼保健机构合作开展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监测等服务。《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国卫人口发〔2019〕58 号)明确,托育机构需配备保健人员,与附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健康服务。
《“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国卫规划发〔2021〕30 号)提出:“推动妇幼保健机构与托育机构加强合作,提供医育结合服务”,将 0-3 岁婴幼儿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上文件都明确了要深化医育结合,支持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共建服务网络。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国函〔2025〕85 号),在推进重点人群服务保障行动中,明确提出引导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参与支持普惠托育服务。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省市因地制宜,开启地方实践。《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提出 “建立医育结合示范基地”,例如静安区妇幼保健院与社区托育点合作,为婴幼儿提供每月健康评估和家长医疗咨询服务。
2022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医育结合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办法》,规定每个街道至少有1个托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一对一”合作,开展发育筛查和早期干预。
《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推行 “医疗机构 + 托育机构” 签约模式,例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为辖区托育机构提供定制化健康课程和应急培训。
国际医育结合实践案例
北欧(以瑞典为例)
瑞典通过政府主导的“儿童保健中心(Barnavårdscentralen)”实现医育深度整合。该体系覆盖从孕期到婴幼儿期的全周期服务,包括定期健康检查(如身高体重监测、视力听力筛查)、疫苗接种、营养指导及发育评估。例如,新生儿出生后,医疗团队会定期上门访问,提供母乳喂养支持和母婴心理健康咨询;婴幼儿在 1 岁、2 岁等关键节点需到儿童保健中心接受全面体检,同时家长可参加育儿课程学习科学照护方法。这种 “医疗 + 养育” 的闭环模式由国家立法保障,确保所有儿童平等获得服务,其经验被北欧委员会(Nordic Council)列为区域范本。
日本
日本通过认定儿童园制度推动医育结合。根据厚生劳动省规定,认定儿童园需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 0-6 岁儿童提供医疗保健与托育一体化服务。此外,日本全国推行的母子健康手册作为核心工具,记录婴幼儿从产检到入园的所有健康数据,托育机构可通过手册与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实现 “早发现、早干预”。
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的Head Start 项目是典型的医育结合实践。其中,Early Head Start专门服务0-3岁婴幼儿,通过社区中心或家庭访问提供医疗、营养与早期教育服务。例如,项目为低收入家庭婴幼儿提供免费体检、牙科保健和发育筛查,发现发育迟缓(如运动或语言落后)时,立即启动跨学科干预团队(包括医生、营养师、早教专家)制定服务计划。同时,项目与地方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对接,确保家庭获得免费疫苗接种和慢性病管理支持。
此外,加州等地区试点“医疗 - 托育协作网络”,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数据互通,例如托育机构发现儿童持续腹泻时,可实时共享信息至合作医院,缩短诊断周期。
京学实践
京学集团作为中国托育行业中的代表企业,通过智慧系统开发与标准化服务推动医育结合落地。京学提出托育服务中的11大医育结合场景:疫苗接种、生长发育监测、晨午晚检、喂养和营养指导、婴幼儿发育行为评估、早期筛查与特殊儿童、疾病防控、卫生消毒、婴幼儿生活记录、回应性照料与托育人才培训、家庭指导,通过数据追踪优化医育结合策略,实现机构与托育机构、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医疗与托育无缝对接,进而提升托育机构保育照护质量,赋能行业发展。
托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