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提升 0-3 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满足家庭需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通过政策、服务、人才、治理多维度系统性改革和创新实现的全面优化。其内涵贯穿 “顶层设计 - 落地供给 - 能力支撑 - 协同治理 - 成效检验” 全链条,既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战略举措,更是关乎家庭幸福与国家未来的民生工程。
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
托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建立权责清晰、保障有力的政策框架,将 “幼有所育” 从民生需求转化为制度化保障。
1. 战略定位: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
托育服务已不再是单纯的 “家庭事务”,而是被纳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全局 —— 党的二十大明确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托育作为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释放生育意愿的关键抓手;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强调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托育服务通过缓解 “无人带娃” 困境,为劳动力市场稳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例如,多地将托育服务纳入 “十四五” 民生实事工程,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协同推进,形成 “生育 - 养育 - 教育” 全周期支持链条。
2. 制度保障:完善全流程规范标准体系
围绕 “怎么建、怎么管、怎么服务”,国家已构建覆盖托育全环节的制度闭环:《托育机构设置标准》《托育机构管理规范》明确机构场地、师资、安全等硬指标;《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填补小规模托育服务监管空白,规范 “家门口托育” 运营;《托育从业人员培训大纲(试行)》统一人才培养标准,从 “准入 - 培训 - 考核” 全流程保障服务专业性。部分地方还出台配套细则,让托育服务 “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3. 财政保障:建立 “中央+地方+社会” 多元投入机制
资金支持是托育服务落地的重要保障。中央层面通过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公办托育机构建设,2024 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明确将托育设施纳入支持范围;地方政府则通过 “以奖代补”“租金减免” 等方式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同时,鼓励用人单位通过 “企业办托”“托育补贴” 等形式分担成本,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合理分担” 的投入格局,避免托育服务 “缺钱难推进”。
服务供给的多维升级
托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让家庭 “有托可选、选得放心”,通过供给模式创新与质量管控,破解 “托育难、托育贵” 问题。
1. 普惠可及:织密 “15 分钟托育服务圈”
针对不同家庭需求,我国正构建 “多元供给、就近便利” 的托育网络:
公办托育兜底: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承担区域托育指导、兜底服务功能;
社区嵌入式便民:利用社区配套用房、闲置空间建设托育点,实现 “步行 10 分钟可达”;
用人单位协同:鼓励企业、园区开办托育机构,解决职工 “上班带娃” 难题;
托幼一体延伸: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共享场地、师资资源。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 4.08 个,越来越多家庭实现 “家门口托育”。
2. 质量管控:筑牢 “全流程安全防护网”
托育服务的核心是 “安全”,我国已建立从 “机构准入到日常运营” 的全流程监管体系:
准入严标准:托育机构需通过消防验收、卫生评价,符合《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对诸如室内活动面积、楼梯设置防护栏等进行明确规定;
安全硬配置:要求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活动区、睡眠区),与辖区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日常强监管:通过 “双随机、一公开” 检查、线上智慧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机构食品安全、师资资质等情况;
健康全护航:托育机构需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定期为婴幼儿开展健康体检、疫苗接种提醒,建立 “健康档案”。
3. 模式创新:推动 “医育结合 + 智慧托育” 融合发展
为提升服务专业性,托育供给正突破传统 “看护” 模式,向 “照护 + 教育 + 医疗” 复合型服务升级:
医育结合:联合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儿童保健、发育筛查融入日常托育;
智慧托育:通过物联网、AI 技术优化服务,如部分托育机构使用智能硬件产品监测婴幼儿心率、睡眠,家长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孩子动态,实现 “透明化照护”;
特色托育:针对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开设 “普惠性延时托”“假期托”,解决双职工家庭 “下班晚、假期无人带” 难题,部分城市还试点 “特殊儿童托育服务”,保障特殊群体需求。
专业能力的系统提升
托育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人,只有建立 “留得住、能干事、专业化” 的人才队伍,才能让托育服务 “托得好”。
1. 人才培养:构建 “学历教育 + 职业培训” 双轨体系
为破解托育人才 “数量不足、专业不精” 问题,我国正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学历教育筑基:教育部在中职、高职、本科阶段增设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 专业,2024 年全国已有超 200 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年培养人才超 5 万人,从源头保障人才供给;
职业培训提质:人社部发布《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初、中、高级技能要求,各地依托职业院校、托育机构开展 “订单式培训”,为机构培训保育师;
以赛促学赋能:举办全国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推动人才能力与行业发展接轨。
2. 科学育儿指导:打通 “机构服务 + 家庭赋能” 最后一公里
托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 “机构照护”,更需带动家庭育儿能力提升:
社区指导:依托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家长学校,开展 “育儿讲座”“亲子活动”;
机构延伸:托育机构通过 “家长开放日”“育儿手册”“线上课程”,向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理念;
资源共享:开发整合早教课程、育儿咨询等资源,让家庭足不出户获取专业指导。
社会协同的治理创新
托育服务不是政府 “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 多方参与:明确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尽责” 权责
政府层面:负责制定政策、监管质量、保障普惠,例如出台托育机构税收减免、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企业层面:通过 “公建民营”“品牌连锁” 参与托育服务,例如京学集团等机构通过标准化运营,为多地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项目支持,解决 “政府办托能力不足” 问题;
社会组织层面:行业协会制定 “自律公约”,开展机构评级、行业标准等工作,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家庭层面:通过 “家长委员会” 参与托育机构管理,监督服务质量,同时履行育儿责任,形成 “机构照护 + 家庭养育” 协同模式。
2. 数字化赋能:建设 “智慧托育信息化平台”
为提升治理效率,各地正推进托育服务 “数字化转型”:
监管数字化:建设智慧托育云平台,实现政府、协会、医疗、机构、家庭等各端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对托育服务的监管及运营效率;
服务数字化:开发 “托育服务地图”,家长可通过地图查询周边机构位置、收费标准、评价情况,实现 “一键选托育”;部分城市还试点 “托育补贴线上申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数据化决策:通过平台收集托育服务需求、供给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例如通过分析 “托位使用率”“家庭需求类型”,精准调整普惠托育布局,避免资源浪费。
发展成效的量化体现
托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成效,要以家庭和儿童的获得感为衡量标准,具体可通过 “三个托得” 量化体现:
1. “有的托”:供给充足,覆盖广泛
以 “千人口托位数”“普惠托育覆盖率” 为核心指标,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 4.08 个。
2. “托得起”:价格普惠,负担可控
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纷纷出台普惠托育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同步制定科学合理的普惠托育指导价格,将服务费用控制在家庭可承受范围内,切实让群众 “托得起”。
3. “托得好”:专业安全,家长放心
在托育服务质量评估中,“从业人员持证情况” 与 “家长满意度” 是关键标尺之一。近年来,我国托育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比例显著提升,婴幼儿健康管理实现全面覆盖,安全事故发生率保持在极低水平,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可程度也持续走高。
托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从政策完善到供给升级,从人才培养到协同治理,每一步都紧扣 “家庭需求” 与 “儿童发展”,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婴幼儿都能在专业、安全的照护中健康成长,让每个家庭都能在 “幼有所育” 中减轻负担、收获幸福,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托育百科